根据我校《重庆医科大学二○二二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5+3一体化学生转段)招生章程》等文件精神,经实验室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拟定本细则。具体如下:
一、接收专业及名额
专业代码及名称 |
拟接收人数 |
导师 |
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 |
12 |
黄爱龙、唐霓、汤华、陈娟、胡源、龙泉鑫、林永、阮雄中、陈压西、赵蕾、唐开福、丁银元、胡文全、杨萍、蔡雪飞、胡接力、夏杰、任吉华、汪凯、范辉 |
二、招收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获得在读学校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3.符合我校申请专业的报考条件。
4.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不良记录。
5.学术研究兴趣浓厚,创新意识突出、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身心健康,通过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的各项要求。
三、时间安排
批次 |
时间 |
工作内容 |
第二批 |
10月8日12:00前 |
第二批次考生上传复试材料到邮箱:t6sys@163.com |
10月8日16:00前 |
院系进行资格审核并邮件回复考生审核结果 |
10月9-11日 |
第二批次考生进行网络演练及复试(具体时间待后续通知) |
10月11日16:00前 |
拟接收第二批推免生名单报送 |
第三批 |
10月12日12:00前 |
第三批次考生上传复试材料到邮箱:t6sys@163.com |
10月12日16:00前 |
院系进行资格审核并邮件回复考生审核结果 |
10月13-16日 |
第三批次考生进行网络演练及复试(具体时间待后续通知) |
10月16日16:00前 |
拟接收第三批推免生名单报送 |
公示 |
10月18日前 |
院系公示、召开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报送最终名单 |
四、上传申请材料
推免生向院系指定邮箱t6sys@163.com上传复试材料,所有材料按以下顺序扫描成一个 PDF 文件,文件名为“申请专业代码+姓名+身份证号后 4 位(推免)”。
1.《重庆医科大学推免生攻读硕士学位申请表》(见附件)
2.身份证(双面)。
3.学生证(有个人信息的所有页面)。
4.《重庆医科大学报考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查表》盖章原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下载专区”下载)。
5.《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6.大学本科成绩单盖章原件(须盖所在学校教务处公章)。
7.其他学术成果、社会活动等证明材料。
8.CET4或CET6的成绩单
上传资料须注意:
1.填写申请表须按照学校公布的《2022年接收推免生导师一览表》选择院系、导师、专业(方向);
2.入学报到时,学校将收取 《重庆医科大学报考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查表》原件,请考生妥善保管。
五、填报志愿、发送复试通知
推免生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填报志愿,学校初审资格后将及时发送复试通知。推免生在系统里填报志愿时须注意只报专业,不报院系和导师,5+3一体化学生只能选择我校各专业。
六、前期准备:
1.考生设备:准备1台电脑+1台手机(建议);或2台手机。2台设备的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能正常工作。
2.复试系统:主复试系统为学信中心的【招生远程面试系统】(作为1号机位),备用复试系统为【钉钉】(作为2号机位),考生请在2台设备上都下载好两个客户端。
3.提前做好系统调试:请考生于网络演练前登录复试系统,按照《重庆医科大学2022年推免研究生(含直博生)网络复试规范》进行测试,熟悉使用流程,准备复试场所、设备和网络环境,同时熟悉备用系统【钉钉】。
4.网络演练,所有考生登录系统,按照正常复试流程,调试设备、网络,在最终复试场所进行实战模拟演练(含启用备用系统)。
七、复试流程:全过程保证设备电量充足,网络连接正常,电话畅通。
1.“三随机”:考生复试序号由主复试系统【招生远程面试系统】随机生成,考生现场随机抽取复试试题,复试小组成员由学院提前随机生成。
2.复试内容:满分100分。
(1)专业素质测试:满分30分,采用远程网络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掌握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程度,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程度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等。
(2)外国语及综合素质测试:满分40分,采用远程网络测试。主要考察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外语听说能力,本学科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诚信记录,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协作性,人文素养,医德医风,举止、表达和礼仪等方面的情况。
(3)科研素质测试:满分为30分, 采用远程网络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3.正常流程:
(1)考生根据面试序号预估自己的复试时间段,至少提前30分钟登陆【招生远程面试系统】作为1号机位候考(电脑端建议使用Google Chrome浏览器登录复试系统,避免浏览器不兼容而出现问题),及时关注系统通知消息(备用系统请加钉钉13983608696,信息会通过此方式在即将复试时告知),同时准备好身份证。
(2)1号机位【招生远程面试系统】端接受面试邀请,全程开启扬声器、麦克风、摄像头;同时钉钉点对点发送视频邀请,2号机位登录【钉钉】,登录名称设置为【身份证后四位+姓名】,全程开启摄像头,关闭扬声器、麦克风,避免回音。
(3)面试环节,考生听从考官指令;通过“备用系统”观看随机抽取复试试题;考官根据所抽复试试题内容进行提问,考生回答。
(4)面试结束,考生2台设备同时退出会议,不能再次进入。
4.应急流程:复试系统异常包括因网络问题、远程面试系统问题、突然停电等突发事件引起的复试系统卡顿、掉线、崩溃等异常。当发生异常后,采取以下措施:
(1)复试小组暂停复试,立即电话联系考生,及时找出故障原因、尽快排除故障。
(2)如 10 分钟内仍无法顺利进行,将该考生划入候考区,该生已复试部分无效,排在本组最后一位重新抽题复试。
(3)若连续 3 个考生出现异常,立即启动备用复试系统。若备用复试系统无法正常使用,则择期复试,已复试考生的成绩有效,立即封存。对其它无法预料外力所造成的复试中断,由复试小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4)启用备用复试系统:长时间瘫痪影响复试工作如期完成,学院将启用备选复试平台【钉钉】,学院将会通过电话通知,请考生保持电话畅通,准备好身份证。
①之前未完成复试的考生,面试序号与之前不变。
②即将某位考生复试时,候考室秘书会通过钉钉向其发送视频邀请,1、2号机位同时登录【钉钉】,登录名称设置为【身份证后四位+姓名】,1号机位全程开启扬声器、麦克风、摄像头,不得使用虚拟背景和美颜等,2号机位全程开启摄像头,关闭扬声器、麦克风,避免回音。
③面试环节。考生听从考官指令;通过“备用系统”观看随机抽取复试试题;考官根据所抽复试试题内容进行提问,考生回答。
④面试结束,考生2台设备同时退出会议,不能再次进入。
八、注意事项:
(1)复试过程中,考生应严格遵照《重庆医科大学2022年推免研究生(含直博生)网络复试规范》。
(2)桌面保持整洁,不需要黑色签字笔和空白A4纸。
(3)本人凭有效居民身份证按规定时间进入候考区,听从候考工作人员安排。保证设备电量充足,网络连接正常。
(4)迟到考生自动排在本组其他考生考核结束后考核,若本组考核结束时仍未到候考区,且电话无法联系的,视为自动放弃。
(5)考核过程中,考生保持紧急联系电话通畅,关闭外放音乐、闹钟等可能影响面试的应用程序。考生须全程正对摄像头保持坐姿端正,不得佩戴口罩,保证面部清晰可见。双手和头肩部完全呈现在视频画面正中间。不得携带和查看任何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材料。考核全程房间内不得有其他人,不允许有其他声音。不得由他人替考,也不得接受他人或机构以任何方式助考。考核期间视频背景必须是真实环境,不允许使用虚拟背景、更换视频背景。考核过程中,考生应规范言行举止,不得有异常违规行为。若有违反,视同作弊。
(6)考生不得对考核内容录音、录像和录屏,不得将与考试相关信息泄露或传播,否则按作弊处理,考核过程中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 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7)请考生合理填报志愿,避免因考核时间冲突影响考核及录取。若参加其他专业考核或已被其他学校拟录取,请主动告知学院。
九、完善网上待录取手续
学校将在“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向复试合格且公示无异议的推免生发放待录取通知,推免生须及时接收,否则无法被我校录取。
十、第二批、第三批志愿复试
未被第一志愿专业待录取的推免生,可在第二批、第三批次按照学院要求参加第二、第三志愿专业的复试。
十一、待录取
考生存在以下问题,一律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1)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不合格;
(2)不符合报考条件;
(3)诚信记录存在问题、考试违纪舞弊;
(4)复试成绩低于60分(按百分制计算);
(5)身体状况不符合录取要求;
(6)其他不符合录取要求的。
十二、其他
1.因今年采用远程网络形式复试,招生政策、复试办法可能会随疫情防控进程和复试进程做出调整,调整后的政策如与本通知不一致,以最终发布的通知为准,请考生理解!
2.未尽事宜按照教育部和重庆市相关文件执行。学校有权根据国家有关研究生招生录取规定对我校招生政策进行调整。
复试前、复试中有任何疑问,可咨询:
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3-68486780;邮箱:t6sys@163.com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电话:023-68485540。
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9月30日